滿洲里是中國最大的陸上口岸,其背靠中國、北連俄羅斯、西接外蒙古,是名副其實的三國通衢和戰(zhàn)略支點。從中國公路交通圖上看,翻越大興安嶺的301國道剛好可以把滿洲里同遼闊的東北平原連接在一起,進而與沈陽、長春、哈爾濱等省會城市互聯(lián)互通。如今伴隨著中俄經(jīng)濟交流的持續(xù)深入,滿洲里承擔著兩國間65%的陸路運輸任務,該城市也由此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最重要的通商口岸。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滿洲里雖然隸屬于內蒙古,但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與東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由于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滿洲里在元明兩代一直是蒙古人縱馬馳騁的場所,直到建州女真從東北強勢崛起之后,這樣的情況才得到改變。努爾哈赤數(shù)次試圖突入中原,但均受阻于明朝的寧錦防線,甚至其本人也飲恨于寧遠城的炮火之下。繼位的皇太極不得已尋求從蒙古繞道至明朝的正北和西北方向進行包抄,這樣一來建州女真與蒙古的交戰(zhàn)便不可避免。幾番激戰(zhàn)之后,蒙古敗于女真的鐵蹄之下,于是自大興安嶺以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草原均被滿清收入囊中,而滿洲里自然也在其中。
如果沒有外來因素,可能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根本看不出什么特別之處,但很可惜俄國人的不請自來打破了固有的寧靜。公元17世紀以后,俄國探險隊開始頻繁向黑龍江流域滲透,在其建立的諸多侵略據(jù)點當中,以尼布楚城帶來的威脅最大。此刻的清朝已經(jīng)入主中原,但對于白山黑水間“龍興之地”的擔憂仍然使康熙皇帝下定決心與俄國人一較高下。為了抵御俄國的侵略,清廷于1683年設立黑龍江將軍一職,全力支援對俄人的反擊。
康熙二十七年,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落幕,休戰(zhàn)言和的清俄雙方開始著手談判,最終于次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在上述條約當中,雙方劃定了兩國的東部邊界,而滿洲里恰好處在該邊界的西部起點,不過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雍正五年,清俄再度簽署《恰克圖條約》,將滿洲里以西的邊界做以劃分,那么滿洲里也就由此成為中國面向俄羅斯的邊城。為了加強對北方的統(tǒng)治,清王朝決定將黑龍江將軍的轄地從東北平原向西拓展至蒙古草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滿洲里開始脫離蒙古王公的控制,進入東北地方屬地的序列。
從上述歷程不難看出,清俄之間的劃界和滿蒙之間的劃界共同促成了后來滿洲里三國通衢的地位。不過這只能說明滿洲里為何從蒙古轉入東北,卻無法說明其今天何以再度歸于內蒙古,實際上真正實現(xiàn)這一點的時間恰恰在1947年以后。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宣布成立,但當時的內蒙古遠不及今天的規(guī)模。在國家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內蒙古用此后的十年時間逐步將原屬察哈爾、熱河和綏遠的部分土地納入治下,以至于形成今天橫跨兩千多公里的“超級大省”,而滿洲里也在這個過程中回歸內蒙古。
圖-滿洲里俯瞰
如今的滿洲里已經(jīng)是坐擁30萬人口,承載著滿、蒙、回、漢、朝鮮、俄羅斯等二十多個民族的北疆重鎮(zhèn)。這個素以“東亞之窗”著稱于世的陸上口岸,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無數(shù)次見證了中俄之間、東北與蒙古之間的歷史變遷?;蛟S隨著“一帶一路”的持續(xù)推進,滿洲里會在不久的將來煥發(fā)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