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個節(jié)日,像寒食這樣意蘊深厚。
這個最有中國人氣節(jié)的節(jié)日,正在逐漸被人遺忘。
俗語說:“一百零五,上墳添土。”
意思是,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需要上墳掃墓。
早在漢代,官府就曾下令寒食節(jié)禁火,以一月為期。
唐太宗更是以政令,將祭祖定于寒食節(jié)這一天。
如今,我們已不再吃冷食,禁煙火。
但這并不代表,寒食節(jié)已經消亡,應該被遺忘。
1
七種習俗
食冷
傳說,大孝子介子推,在寒食這天被燒死在山中。
為紀念他,這天人們不生火,只吃冷食。
常見的冷食有青團、涼糕、青精飯及餳等。
老北京人最講究,琢磨出“寒食十三絕”:
馓子,麻花,豌豆黃,焦圈,炸糕,艾窩窩,姜絲排叉,驢打滾,麻醬燒餅,螺絲轉兒,硬面餑餑,糖卷果,糖耳朵。
這十三樣小吃,走進了千家萬戶的生活。
祭祖
自唐以來,寒食節(jié)就是官方指定的祭祖日。
民眾、官府、皇家都會在這天掃墓,添土燒紙。
一家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
然后將祭品撤下帶回家,用柳枝或針線穿起。
懸掛在房門高處,表示這戶人家能得祖先庇佑。
插柳
寒食節(jié)陰氣重,插柳可以辟邪。
民間素有“寒食不插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一般是將嫩柳枝,插在屋檐下,或懸掛在門窗之上。
也有將柳枝編成圈,戴在小孩兒頭上的。
踏青
《燕京歲時記》有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jié)氣,春暖花開,最適于郊游。
在掃墓之后,可以和親人一起踏青游玩。
走到戶外踏青賞花,親近自然、感受春天。
秋千
秋千,最早是宮廷嬪妃的游戲。
《藝文類聚》中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
民諺有言:“悠一悠,不長秋。”
意思是說,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
為了討這個口彩,每到寒食,大人孩子都喜歡到秋千上悠一悠。
詠詩
寒食節(jié)時,文人們格外思鄉(xiāng)念親。
或借景生情,或靈感頓生,留下不少傳世佳作。
僅唐宋兩朝,有四百余首流傳于世。
明代高啟有詩曰:“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至今讀來,仍然叫人感嘆。
凈腸
寒食百草萌發(fā),宜多吃春菜。
《本草綱目》記載:凈腸草具有“明目,益胃。”的作用。
寒食這天,南方朋友特別喜歡利用凈腸草煮雞蛋。
據稱,用凈腸草煮雞蛋食用,可補益脾胃,對于肝虛有熱,眩暈頭痛或目昏眼干等有一定的作用。
2
七種禁忌
忌明火
寒食節(jié),又稱“祀火節(jié)”。
這一日,家家戶戶都要設供桌,酹祭火神。
古人禁煙火,意味著讓火神安歇赴宴。
不動煙火,人們便吃冷食,故稱“寒食”。
忌拍照
掃墓的目,是為了祭祀祖先,而非玩樂。
最好心懷敬意,莊重嚴肅,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
對著墓地拍照,則是一種不敬。
忌晚歸
寒食節(jié)祭拜祖先,是祭拜已經逝去的人。
在陰陽五行當中,逝者為“陰人”,生者為“陽人”。
陰陽交融,人鬼混雜,是異事的多發(fā)期,尤其忌諱晚歸。
忌買鞋
“鞋”與和“邪”同音,寒食節(jié)避諱買鞋。
表達一種趨吉避邪的希望,圖個好兆頭。
送人禮物,也要盡量避開鞋、鐘一類,容易讓人忌諱。
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講究,也是最基本的教養(yǎng)。
忌燒紙
祭祀親人、寄托哀思,可以有多種形式。
上山燒紙環(huán)境受不了,失火更糟糕。
很多掃墓的地方都在山地里,亂燒紙會造成火災,務必文明祭掃。
忌說鬼
俗話說:“白天不說人,晚上不說鬼?!?/p>
寒食節(jié)前后,不要討論生死,更不要妄議鬼神。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亂說話。
路上看見有人祭奠,盡量遠遠避開。
千萬不要口無遮攔,更不要去踐踏供品。
忌串門
寒食節(jié)前后,不宜回走親訪友。
尤其是家中三年內有逝者的,盡量避免這段時間。
有要事非去不可的,提前跟商量好再決定。
這樣做更為妥當,不請自來則會顯得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