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民航業(yè)出現了明顯分化。
美國民航業(yè)日益向好,各家航空公司已經開始賺錢了。
歐洲航司還在困境中掙扎。
我國的航司則經歷了大起大落,疫情防控形勢好時,民航市場迅速恢復;出現局部疫情爆發(fā)時,民航市場又很快遇冷。
我國的香港地區(qū)作為亞太地區(qū)的航空樞紐中心則遭遇了前所未有重創(chuàng),一直處于幾近冰封狀態(tài)中,幾無好轉。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民航業(yè)的霸主國泰航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一、國泰航空往事
國泰航空成立于1946年。
1948年,英國太古集團入主國泰航空。
太古集團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英國企業(yè),但其業(yè)務主要在亞太地區(qū),特別是在晚清的上海從事中英之間的貿易,因此取了個中國名字“太古”,喻意規(guī)模宏大、歷史悠久。
有了英國資本太古強有力的支持,國泰開始了快速發(fā)展,后來港英政府把香港以南的航線分予國泰經營,以北的則交予國泰唯一本地對手香港航空經營。
1958年,國泰收購香港航空,這是國泰航空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國泰航空成了一家真正的區(qū)域航空公司。
經過60年代的快速發(fā)展,到1973年,國泰航空年運送旅客已突破100萬人次。
1979年,國泰引進了第一架波音747- 200客機??罩芯逕o霸B747的引進,讓國泰具備將網絡由地區(qū)向全球擴張的基礎,1980年國泰開通香港至倫敦的航線,自此,國泰逐漸成長為一家全球性的航空公司。
1983年7月12日,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正式啟動。整個談判過程曲折,充滿了激烈的交鋒與較量,其中香港的航運地位及國泰利益也在談判之列。
最終,香港航空中心地位的和香港本地航空企業(yè)的利益得到了保證,當時香港唯一一家本地航空公司即國泰航空公司,實際上就是保護英資背景的國泰航空公司的利益。
1985年,具有中資背景的港龍航空成立,其股東是中國銀行、華潤、招商局以及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等多名港商,港龍航空的創(chuàng)辦,就是要打破國泰航空在香港的壟斷地位。
已經歷了40年的風云變幻的國泰航空,畢竟是老江湖,采取遠交近攻、外聯內擊的方式,一系列的組合拳打得港龍難以招架。
經過近20年的拉攏與打擊,最終在2004年以后,國泰航空通過與中國國航的合作收購了港龍航空,由此港龍航空成為國泰航空旗下公司。
自80年代以后的二十多年間,國泰航空迎來了長足的發(fā)展,同時得益于香港的發(fā)展、內地的改革開放、中央對香港的大力支持以及新機場的搬遷,特別是在2006年收購港龍航空之后,取代日本航空,成為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加上內地—臺灣航線在2009年之前必須繞經香港,這條黃金航線每年為國泰航空輸送了數百萬旅客。
1996年,國泰航空營收首次超過300億港幣,達到了315億港幣,稅后利潤高達38億元,凈利率超過12%,可以說這是許多航空公司難以企及的高度。
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7、1998年連續(xù)兩年收入下滑,并且在1998年首次虧損,虧損6.25億港幣。
不過自1999年起,國泰迅速復蘇,到2011年營業(yè)收入已突破1000億元,2010年稅后利潤創(chuàng)了140億港幣的記錄。
不過隨著內地航空公司迅速崛起,紛紛圍繞自身所在的基地打造樞紐航線網絡,國際航線成為三大航網絡布局中的重中之重,內地旅客無需再經香港中轉,加上許多二三線城市開通了國際直達航線,龐大的內地中轉市場被分流。
香港的航運地位以及國泰航空的發(fā)展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009年,內地與臺灣的兩岸實現直航,國泰航空頓失一頭現金牛。
雖然中國的市場足夠大,華南地區(qū)足夠支持香港這樣的樞紐,香港機場依然保持增長態(tài)勢。不過,近在咫尺的廣州、深圳機場開辟更多的國際航線,南航傾力打造“廣州之路”,深航推出的“經深飛”服務,海航在深圳國際航線突飛猛進給國泰航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國際遠程運輸市場上,比香港更具地緣優(yōu)勢中東三杰阿聯酋航空、卡塔爾航空以及阿提哈德航空的崛起,中東已成為絕佳的中轉樞紐,無論是價格、機型和服務,國泰航空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2016、2017兩年,在民航業(yè)看來,這兩年屬于比較好的年份,油價低位運營,民航運輸需求持續(xù)上升,國內的國航、東航、南航都在這兩年創(chuàng)造較好的利潤水平。
可就在2016年,國泰爆出令市場十分意外的消息,當年虧損2.74億港幣,如果說2016年是因燃油套保惹的禍,那么2017年國泰虧損幅度進一步加大,當年虧損8.88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國泰航空的心態(tài)有所失衡。
此后,在多個航班上,許多內地旅客紛紛吐槽國泰航空的客艙服務員對說普通話的旅客與其他旅客持明顯不同的服務態(tài)度。
2016年11月,港龍航空正式更名為“國泰港龍航空”,機身噴涂也進行徹底更替,尾翼部分的中華神龍?zhí)鎿Q為國泰的“魚翅”。
2019年,國泰航空多名機組人員支持香港修例風波中的暴徒。
“國泰航空”這家看似叫著央企的名字,實際上卻是徹徹底底的洋心。
2020年10月,國泰航空宣布旗下港龍航空停運,港龍航空退出民航市場。
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泰航空遭遇70多年來的最大沖擊,當年巨虧216.48億港元,虧損折合人民幣181.58億元。
二、2021年上半年國泰航空巨虧75億港幣
2021年上半年,國泰航空的運載乘客僅有15.7萬人次,平均每天載客僅僅868人次,運載率則為18.9%。
而在疫情之前,每個月國泰航空運輸的旅客量就超過300萬人次,如今半年的客運量僅有以前一個月的5%,其遭受的重創(chuàng)可想而知。
2021年上半年,國泰航空總收入158.54億港元,同比下降42.7%。
上半年,國泰航空股東應占虧損75.65億港元,同比減少23.3%。
雖然虧損幅度比2020年減少了23億港元,不過和疫情前的2019年上半年相比,差距明顯,2019年上半年,國泰航空曾錄得收入535.47億港元、凈利潤13.5億港元。
在總收入中,其中客運業(yè)務僅貢獻7.48億港元,同比下跌93%,可謂是斷崖式下跌。
相較于客運,幸虧國泰航空還有貨機。
上半年,國泰航空在貨運方面收入為127.02億港元,同比增長0.1%,與2019年同期的114.98億港元相比,則增加10.5%。
半年報顯示,無論是內地市場、還是東北亞及美洲起點的貨運市場需求均保持強勁。
截至2021年6月底,國泰航空擁有238架飛機。
按公司劃分,其中:
國泰航空196架;
香港快運28架;
華民航空14架。
按用途劃分,其中
客機204架
貨機34架
三、國泰自救
在這種情況下,國泰航空不得不拋出一項一項企業(yè)重組計劃。
一是全力削減開支。
包括削減可運載量、遞延資本開支、暫停非必要開支、凍結招聘、高級管理層減薪,并要求員工參與兩輪特別休假計劃
裁員:削減約8500個職位。不過,截至2020年底,國泰航空仍然在香港本地有雇員2.08萬人。
降薪:要求飛行員和乘務員接受新的服務條件,高級管理層減薪將繼續(xù)于2021年全年推行,所有駐港地勤員工及許多駐外地員工在2021上半年參與第三輪特別休假計劃。
停飛:大量削減航班,停飛飛機。
推遲飛機交付:與空客公司達成協(xié)議,將A350-900型及A350-1000型飛機交付時間由2020-2021年推遲至2020年-2025年, A321neo型飛機交付時間由2020-2021年推遲至2020年-2025年。此外與波音公司協(xié)商,預計波音777-9客機不會早于2025年交付。
二是積極尋求政府與股東扶持。
2020年6月9日, 國泰航空拋出419.5億港元的引援方案,其中:
港府:195億港元的優(yōu)先股認購,19.5億港元的認購權證,78億港元的貸款,總額高達292.5億港幣,可謂史無前例。
股東:增資117億元,太古53億港元,國航35億港元,卡航12億港元,其他股東17億港元。
三是拓展新的領域。
國泰航空推出全新的尊尚旅游生活品牌“國泰”,將國泰航空、馬可孛羅會及“亞洲萬里通”匯聚為一,精簡優(yōu)化顧客與公司互動的渠道,包括獲取會籍積分及使用里數的途徑。
此外,“國泰”將于未來數個月推出一系列有關消費、餐飲、購物、酒店和健康養(yǎng)生的新聞。同時將會推出一系列產品及服務:全新的國泰聯營信用卡快將在香港率先面世,新的會員計劃將于2022年上半年推出。
現階段“國泰”只會在香港推出,而國泰航空則續(xù)在全球其他市場運作的品牌名稱。
長遠而言,國泰航空集團希望將“國泰”尊尚旅游生活品牌擴展至其他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半年報,國泰航空的每月現金消耗,正從疫情前每月消耗25億至30億港元的水平,一路縮窄至當前的10多億港元水平。
2021年上半年,國泰航空發(fā)行可轉換債券籌集67.4億港元,又發(fā)行中期票據籌集6.5億美元(約51億港元)。
此外,香港政府出手相助,2020年起提供貸款融資78億港元,提取期限在今年延長12個月至2022年6月。
根據半年報,截至2021年6月底,國泰航空的無限制用途流動資金結余仍然高達328億港元。
四、國航投資損失19億元
因國航則持有國泰29.99%的股權,所以國泰航空虧損連帶著給國航帶來巨大的投資損失。
2020年國泰航空虧損188.05億元人民幣,國航對國泰航空的投資損失就高達51.09億元。
51億元占了國航當年凈虧損的近1/3。
2021年上半年,國泰航空再度巨虧75.6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63億元。
按照國航的持股比例計算,國航又得承擔19億元的投資損失。
按照目前形勢,國泰航空想扭虧為盈,已絕無可能。
同樣,國航還要被拖累好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