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樂君 原創(chuàng)首發(fā)|親子學樂
4月12日,國家衛(wèi)健委在談到上海疫情時說:
“上海市連續(xù)8天報告新增感染者數(shù)超過1萬例,疫情處于快速上升期,社區(qū)傳播尚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且外溢多省多市,預計未來幾日新增感染者人數(shù)仍將處于高位。”
上海疫情自三月爆發(fā)以來,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從衛(wèi)健委的表述來看,未來仍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且仍有外溢風險。
這也是上海疫情會受到全民關注的根本原因:上海疫情中的種種魔幻情節(jié),有可能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
而在上海疫情的種種熱搜中,學樂君和我們的讀者最關注的,無疑是那些與親子相關的事件。
在這一個多月里,很多上海媽媽表現(xiàn)出了令人動容的母愛,同時也讓全國的媽媽們都有物傷其類的共情。
上海的媽媽們,替全國所有父母趟了一遍風險,也敲了記警鐘。我們借這篇文章,為上海的媽媽們聲援鼓勁,也希望能幫助其他媽媽們思考一下:
在疫情之中,父母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在爆發(fā)之時,我們?nèi)绾尾拍茉谖镔|(zhì)和心理上做好準備?
4月1日,上海某醫(yī)院兒童單獨隔離點的視頻流出,內(nèi)容令人震驚:
雜亂的場景中,好幾十個孩子沒有防護地共處一室,其中好幾個嬰幼兒擠在一張床位上。
有的嬰兒脖子上纏著織物,有的嬰兒的頭上蓋著被單,甚至有窒息的可能。
一時間,不管有沒有在視頻中看到自家的孩子,只要自家寶貝也正被帶走單獨隔離的父母,一顆心都像被數(shù)萬只螞蟻啃咬,紛紛心疼到無以復加,驚慌恐懼,徹夜難眠。
趙女士,就是其中一個,她的女兒在三天前被帶到上海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隔離治療。
一開始,她本能地表示拒絕,但轉運的人說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治療。看著生了病的寶寶,她也只能相信醫(yī)生。
但在看到視頻的那一剎那,她還是坐不住了。
這幾天里,她從醫(yī)護那就得知,基本上一個護士要照看約10個孩子,她本就擔心自家寶貝能不能得到及時照顧。
而平時和醫(yī)院人員的微信溝通,對方也只會回復簡單的“挺好的”“正?!?。她能理解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非常緊張和忙碌,但一個媽媽的擔心又有誰來安撫?
看到隔離孩子的視頻,那此起彼伏的哭聲,令她更加寢食難安。
在相關報道的留言區(qū)內(nèi),我們能看到更多媽媽的焦慮和痛苦:
一個個都是1歲、2歲、3歲……孩子們的父母,一個個都有著一顆被戳得稀爛的心。
俗話講,疼在兒身、痛在娘心。
且所有人都知道:媽媽們想象中孩子所經(jīng)歷的痛苦,只會比孩子實際的遭遇更夸張。
眼下,要心疼孩子熬不熬得過去;未來,又擔心會不會留下什么心理創(chuàng)傷。
畢竟,孩子們的世界里,不懂傳染疾病與防疫規(guī)則,他們只能感覺到爸媽在不在身邊,自己是不是被“遺棄”了。
有些家長看到一條防疫規(guī)定說:家長也是陽性感染者,可在兒童區(qū)域陪護。
于是不少媽媽準備鋌而走險,四處求助:“怎么才能被快速被感染?”
面對洶涌的病毒,媽媽們也害怕,但與無法照顧孩子相比,她們反而更加期待自己是個病人。
她們甚至非常羨慕那些能在隔離點日夜照顧孩子的媽媽。
那些與孩子一起隔離的染病媽媽,要在發(fā)燒、咳嗽、疲憊的癥狀下,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安撫孩子的情緒。
她們自己也身心俱疲,但能和孩子在一起這一點,就讓那些沒有感染的媽媽們羨慕不已。
不少媽媽說:“我也怕感染,但我更怕孩子沒人照顧。”
有了孩子,媽媽可以以身試毒;為了孩子,媽媽寧愿放棄自己的健康。孩子是媽媽的鎧甲,也是媽媽的軟肋。在這時候,這句話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
幸好,在視頻流出并掀翻網(wǎng)絡燃爆輿論之后,上海官方迅速做出回應,稱視頻所展現(xiàn)的場景并非隔離點的常態(tài),而只是該院兒科病房在騰挪調(diào)整過程中的一小段時間;另一方面關于兒童的隔離政策也由冷冰冰的規(guī)則轉向了以人為本:
孩子是陽性,父母是陰性,只要自愿申請,在充分了解可能的健康風險并簽署告知承諾書后,父母也可以參與陪護。
她們,終于不用“求感染”了。
這世間,我們可以放棄金錢、名望、資產(chǎn)、豪宅……唯獨“父母”這個身份無法放棄。
那是一種血脈相連的天性,同時,也附帶了絕對意義上的責任。
上海市靜安區(qū)一個懷孕6個多月的孕婦,因即將成為父母而在疫情之中多次崩潰。
一開始,她核酸陽性,成了確診病例,身體出現(xiàn)了明顯癥狀。
老公作為密接,第一時間被帶走隔離,而她,因為孕婦的特殊身份,竟轉運兩次無人接收,最終又被送回了家。
夫妻分離、獨守空房的她既擔心食物很快就會吃光,又因為擔心胎兒健康而不敢隨便吃藥緩解,于是只能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硬挺著。
看不到出路又無人可以訴說的準媽媽深陷絕境,日日在陽臺痛哭,周圍鄰居都為她的遭遇同情落淚,卻又無計可施。
那種無助感,每一個做父母的,都能共情。
孕期的準媽媽,要忍受孕吐與身材的臃腫,要擔心將來的養(yǎng)育,同時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和孩子去看驚艷的風景、去聽美妙的音樂、去感知愛與被愛……
但過程中一旦有個什么差錯,讓孩子從出生起就背負無法彌補的缺憾,卻也是準媽媽們最大的恐懼。
萬幸,她悲痛的哭聲驚動了鄰居,而鄰居的一封求助帖引來了眾多好心人,最終,群策群力下,她被安全送到了醫(yī)院接受治療。
她終于在心理和身體上,都得到了救治。
孕婦事件和兒童單獨隔離事件,結果都是需要救助的人最終得到了幫助,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媽媽們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輝。
但如果不需要救助的人,偏偏被迫送去方艙醫(yī)院,又該如何是好?
就在前幾日,一條關于上海一家人被誤判陽性的錄音瞬間刷爆網(wǎng)絡。
她們一家三口都是陰性,且有陰性報告。但因為數(shù)據(jù)出錯,他們被迫要去方艙醫(yī)院隔離。
這對爸媽非常擔心,因為方艙醫(yī)院中都是輕癥患者,如果感染了,他們的孩子怎么辦?
也因為涉及孩子,媽媽甚至以死相逼,爸爸也直接哭到崩潰:
“把一個孩子活生生變成陽性,我真的受不了。”
“你們有沒有孩子?假如你有孩子,別人你把你的孩子拿過去,你愿意嗎?”
但得到的回復卻是:
“我這邊在執(zhí)法之前提醒你一下,如果你因為拒不執(zhí)行這個命令,會給你行政處罰,會對你的家人、你的職業(yè)、你的孩子都會產(chǎn)生不可逆的影響。”
于是,沒病的孩子和這對父母也被帶到了方艙。
身處疫情旋渦、每天都有2萬多新增感染的上海,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盡善盡美的對待,這似乎也能理解。
在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里,嚴格管控之下,總有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
有的是政策制定有疏漏、有的是一線執(zhí)行有懶政、有的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有不嚴密、有的是形勢所逼不得不采取雷霆手段……但不管怎樣,當時當?shù)兀I單的都只能是“當事人”。
只能說:
戰(zhàn)疫情,需要用霹靂手段;解民憂,更要下繡花功夫。
疫情之下,除了為醫(yī)護和普通媽媽們祝福之外,我們還有很多要做的。
對于身處上海、吉林等風險地區(qū)的父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轉發(fā)他們的聲音,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困境和關切。
為每一個類似困境下的媽媽發(fā)聲,給每一個普通人的困難以支援,不僅僅能讓他們更早地得到救助,也會讓我們更感安心。
疫情遠未結束,上海疫情中媽媽們所遭遇的困難,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
幫助她們解決她們的問題,就是在幫助每個人遇到類似困境時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和解決。
因為我們“聽到了遙遠的哭聲”,才能讓人世間少一些眼淚。
而對于并未身處于疫情地區(qū)的父母,學樂君也想提幾點建議:
· 家有常備藥
疫情期間,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出現(xiàn)醫(yī)療擠兌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得不到及時治療的情況。
如果家中的老人有慢性病,請常備一些(在近期甚至可以多備一些)對應的藥品。
家中有孩子,也可以備一些常用藥,以備不時之需。
· 多儲備物資
當疫情導致物流不暢、超市關門的時候,你肯定希望家中能多有些食物和蔬菜。
承平日久的我們,早已習慣了“點點手機送到家”的便捷和“剁手快感”,以至于“斷舍離”成了一種流行的生活姿態(tài),長輩的那種囤積癖甚至會被嘲諷和譏笑。
但一場疫情,忽然讓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長輩的饑餓記憶也有用武之地。
家里多備一些適合長時間存放的食物等物資,你的最大損失不過是到期變質(zhì)浪費些許金錢,但你可能的收益,卻會是無窮大。
· 保持情緒穩(wěn)定
上海十幾萬的新冠病人,只有幾例重癥。
從疾病的層面上講,接種過疫苗的人不用太恐懼疾病本身。但對于疾病的恐懼情緒,卻是有更大殺傷力的。
從科學的角度正確對待新冠疫情,保持好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做好應有的防護, 我們肯定是可以戰(zhàn)勝它的。
我們不能躺平,更不能鼓吹“躺平式的共存”,堅持科學防疫,才是對每一個人最好的結果。
疫情中的媽媽們、團長們、大白們、志愿者們,都是值得我們佩服的勇敢者。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每一個人趟雷,為全國人民構筑屏障。
為此,我們更要為這些身處險境的人們大聲疾呼,他們就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