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毕嘈糯蠹覍@首詩都耳熟能詳,但其作者李商隱的一生,卻仕途坎坷,一生抱負無處施展,帶著悲情的色彩。
李商隱出生在唐朝晚期的一個小官宦家庭,少年時他刻苦讀書,發(fā)奮圖強,只為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高中,光耀李家門楣。
李商隱9歲時跟隨父親去江南客居,江南的溫山軟水,詩情畫意在詩人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也造就了他頗具江南情調的詩風。
詩人李商隱在10歲時,父親早逝,一家的生計重擔落在年幼的詩人身上,單薄的少年幾經(jīng)輾轉尋得一份舂米和傭書的活計。舂米就是用大錘砸掉稻谷上的谷殼。傭書就是給官府手抄文書。調米和庸俗都是雜碎而又繁重的活計,報酬卻寥寥無幾。
幾經(jīng)科舉,天資聰穎、滿腹經(jīng)綸的李商隱卻屢試不中,讓他對未來充滿了不滿和迷茫。最終在他25歲時才進士及第,成為了屹立在風雨中也依然堅強的松柏之材。
然而由于晚唐時期的官場腐敗,派系紛爭,世事變幻莫測,李商隱的仕途之路坎坷不平,中年時被調任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縣尉,后因受到上司孫簡的排擠,最終請辭歸鄉(xiāng)。
少年時的抱負無處施展,多年的勞累奔波已讓詩人疲憊不堪,在辭官歸鄉(xiāng)后,李商隱與妻子同住在永樂鄉(xiāng)村,度過了一段愜意而又甜美的閑居生活。
在永樂鄉(xiāng)下閑居的時候,是李商隱詩作創(chuàng)作的高峰。他將人生的失落和仕途的不如意,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期望,都融入到一行一行的詩句中,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佳作。
李商隱成為晚唐文人中最凄慘的例子,他一生居無定所,生活貧困潦倒,其詩歌多傷感悲傷,并借古諷今,隱秘朦朧,用詞嚴謹,對仗工整。曾和杜牧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小李杜”。
李商隱的詩擅于運用比喻,并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來象征現(xiàn)實,被后人稱為“義山體”。由于詩人一生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其感傷主題的詩歌風格,引領了唐詩最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