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為文化傳承和推廣閱讀的公益數字圖書館互聯(lián)網檔案館,怎么被美國出版商告上了法庭?看似簡單的版權訴訟案,一打就是三年,過程是怎樣的?這件備受美國出版界關注的大事兒,進行到了什么程度?百道網帶您一探究竟。
經過近三年的司法博弈,互聯(lián)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圖書掃描侵權案走到了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階段。3月20日聯(lián)邦法官John G. Koeltl聽證了雙方的口頭辯論。雖然沒有在庭上給出最終裁決,根據聽證會上Koeltl法官的提問和立場,結果可能會對互聯(lián)網檔案館不利。
關于互聯(lián)網檔案館互聯(lián)網檔案館是一個致力于向大眾提供免費數字閱覽服務的公益組織。自1996年開始收集、存檔互聯(lián)網頁信息,逐漸擴展到出版物的數字版。自2005年開啟圖書數字化以來,互聯(lián)網檔案館共收錄各類圖書和文本4100萬冊。根據官網信息,用戶對1927年以前出版的書目,可以進行直接下載。新出版的書目有數十萬冊,可以在其網站——開放圖書館(openlibrary.org)進行借閱?;ヂ?lián)網檔案館是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ALA)在內的多家美國以及國際圖書館組織的會員。目前有12家基金會向互聯(lián)網檔案館提供贊助。
掃描借閱計劃互聯(lián)網檔案館的紙質書掃描借閱計劃開始于2011年,該計劃模擬線下圖書館借閱的模式,向OpenLibrary.org注冊用戶開放。網站上提供借閱的電子掃描書,數量與圖書館的紙質書保持一致,一本電子書只能同時借閱給一位讀者。按此模式,借閱者可以在網站一次最多借用五本電子書,閱讀時長為兩周。這就是互聯(lián)網檔案館提出的受控數字借閱(CDL)模式。
互聯(lián)網檔案館的創(chuàng)始人Brewster Kahle在介紹紙質書掃描借閱計劃時說到,開放此計劃旨在使傳統(tǒng)圖書館在讀者閱讀習慣數字化的情況下能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同時,Kahle還呼吁圖書館同行在閱讀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共同維護傳統(tǒng)圖書館在社會的角色。他說,“我有兩個孩子,他們并沒有像我小時候那樣常去圖書館,他們閱讀內容的唯一來源是互聯(lián)網,而那些并非優(yōu)質的閱讀資源。長此下去5-10年,我們的下一代會適應這種從互聯(lián)網獲取知識的快餐模式,這對他們成長并不利。作為圖書管理員、出版商和作者,我們有責任向孩子們傳承20世紀的文化。應該建立數字圖書館,讓所有書都更容易被獲取,而不只是被收藏和成為擺設?!?/p>
侵權案的發(fā)端及發(fā)展隨著紙質書掃描借閱計劃的開展和規(guī)模的擴大,逐漸引起了出版商和作家團體的憂慮。這種積怨,隨著2020年3月互聯(lián)網檔案館啟動的國家緊急圖書館計劃被觸發(fā)并達到頂峰。國家緊急圖書館計劃取消了140萬冊掃描圖書的借閱限制,在疫情期間無限制向用戶提供借閱。此舉引發(fā)了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AAP)和美國作家協(xié)會(Authors Guild)的憤慨,兩個協(xié)會都發(fā)布了支持向互聯(lián)網檔案館提起訴訟的公告。2020年6月1日,在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的斡旋下,阿歇特(Hachette)、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威利(John Wiley & Sons)及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四家出版商向美國紐約南區(qū)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互聯(lián)網檔案館侵犯版權。要求法院發(fā)布禁令,阻止互聯(lián)網檔案館掃描、在開放圖書館和國家應急圖書館等網站公開展示并向公眾提供文學作品。
在其訴訟中,四家出版商明確表示,他們不是對“在適當的情況下偶爾傳輸一個標題”,也不是對“其使用有許可或公版書目”起訴,而是因為互聯(lián)網檔案館“有目的的對大量在版圖書掃描、復制,并在網上發(fā)行盜版電子書”?!盎ヂ?lián)網檔案館偽裝成一個非營利性圖書館,以工業(yè)規(guī)模將在版的紙書數字化,并將盜版電子書免費流通,”訴狀指出,互聯(lián)網檔案館“已經收集了300多萬本未經授權的在版紙書的數字版,包括3.3萬冊來自原告出版商的商業(yè)作品,既沒有獲得許可,也沒有向權利人支付一分錢?!?/p>
2020年7月28日,作為回應,互聯(lián)網檔案館在回復聲明中表示,“互聯(lián)網檔案館做的是圖書館一直在做的事情:購買、收集、保存和分享我們的共同文化”,“所收集的130萬冊圖書掃描件大部分為20世紀書籍,其中許多是絕版書”,“是在善意和遵循法律的前提下,通過受控數字借閱(CDL)的流程來在線模擬傳統(tǒng)圖書館借閱方式,屬于合理使用”,“與出版商的指責相反,互聯(lián)網檔案館以及支持它的數百家圖書館和檔案館并不是強盜或小偷,他們是圖書館員,努力在網上為讀者服務,就像他們幾個世紀以來在實體圖書館所做的那樣。版權法并不妨礙圖書館借出圖書的權利和讀者借閱圖書的權利”。
2020年8月9日,在雙方各執(zhí)其詞的情況下,雙方律師共同聲明,延長取證時間,預期在一年的時間里來完成最終取證,來支持各自的立場。然而,取證之路并不順利,在收取證據尤其是互聯(lián)網檔案館對四大出版商提出數據要求時,雙方頻繁出現(xiàn)爭議,導致取證截止日期被一延再延。直到2022年7月7日雙方共同提出進入簡易判決的動議,為期兩年的取證階段告一段落,案件進入簡易裁決階段。2022年10月7日,雙方完成了證據的交換。又經過了幾個月的等待,這起2020年6月1日提起的侵權訴訟案迎來了重要節(jié)點——簡易裁決聽證會。2023年3月20日,雙方經過近三年的“斗法”,終于走到了庭判階段,聯(lián)邦法官John G. Koeltl聽證了雙方的口頭辯論。
作為對控方的回應,互聯(lián)網檔案館律師辯稱,掃描借閱計劃并沒有意圖與商業(yè)化電子書形成競爭,而是利用數字技術擴大圖書館本就合法的借閱可及性?!鞍鏅喾]有授予出版商特權,讓他們限定圖書館的借閱模式,讓沮喪的讀者放棄低效能的借閱方式而不得不選擇購買圖書。數字借閱對應的是圖書館持有的紙書數量,并不會沖擊到原有的邊界”,“原告認為數字借閱一定會損害他們電子書的銷售,但他們并沒有提供數據證實。他們將商業(yè)電子書與紙質書的掃描件混為一談,暴露了這場訴訟的真正目的——原告希望迫使圖書館和讀者承認只有圖書閱讀權,而沒有圖書所有權。圖書的可用性,完全交由權利人掌控”,“電子書許可不應該是圖書館的唯一選項,版權法不應被少數出版巨頭利用成為永久鎖定文化或迫使圖書館和讀者為電子書許可買單的手段”。
法官Koeltl對互聯(lián)網檔案館紙質書掃描借閱計劃所使用的受控數字借閱(CDL)流程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圖書館是否有權利借出它所擁有的書?當然。但本案的核心問題是,圖書館是否有權將擁有的紙質圖書電子化,然后將未經許可制作成的電子書借給讀者”,Koeltl說,“將本案的問題簡單地表述為‘圖書館是否有權借出它所擁有的圖書’,是對本案問題的誤解”,“圖書館無論是否持有紙質副本,都可以從出版商那里購買電子書許可。拒絕向出版商支付許可費,而選擇將紙質書掃描并借閱,不是對出版商權益的侵害嗎?”Koeltl問道。
在聽證會結束時,Koeltl沒有在法庭上作出裁決,也沒有給出最終判決的時間。但根據聽證會上,Koeltl提問的內容預測,結果可能對互聯(lián)網檔案館不利。如果法院對雙方提出的簡易判決動議都予以駁貨,該案將進入下一司法流程——法庭審判。但據法律界人士推斷,由于本案的事實爭議不大,預計Koeltl會在這一階段對本案作出部分裁決。
編后話在筆者看來,互聯(lián)網檔案館所推動的開放圖書館計劃、掃描借閱計劃、國家緊急圖書館計劃等倡議,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以互聯(lián)網檔案館為代表的圖書館團體對社會文化影響力的一次爭取。從圖書管理員的角度來看,購買紙質書,放在圖書館內,再借閱給讀者,與購買電子書,放在互聯(lián)網上,再借閱給網絡用戶,似乎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但從出版商的角度看來,比起紙質書,電子書沒有了物理邊界,在線免費閱讀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從而影響出版商圖書銷售以及作者版稅。因此,出版商通常只提供給公共圖書館為期兩年的電子書使用許可,價格比消費者購買的要高3-5倍。這是習慣了買書并借閱思維模式的圖書管理員所難以接受的。掃描自己的紙書并借閱給讀者,成為了圖書館順理成章,或不得已而為之的選項。站在“公益”的制高點,讓互聯(lián)網檔案館一直運營了十年。要不是疫情期間的國家緊急圖書館計劃踩踏了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紅線,或許現(xiàn)在還躊躇滿志呢。
互聯(lián)網檔案館所倡導的數字借閱是件好事情,通過資源整合和技術應用擴展了圖書館與讀者的接觸邊界,也為公眾在線下圖書借閱的基礎上,提供了便捷的選項。從目前形成的共識來看,出版商對于公版圖書的電子化和傳播,沒有存在任何異議。對于在版圖書的借閱,互聯(lián)網檔案館提出的受控數字借閱(CDL)方案缺乏法理上的依據和具有說服力的透明化監(jiān)管體系的支持,要想被法律認可恐怕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隨著新技術的興起,區(qū)塊鏈確權的應用,圖書館數字借閱的再度盤活,也未可知。
參考信息1.About the Internet Archive2. Hachette v. Internet Archive: All Our Coverage
3. Publishers Sue Internet Archive Over Free E-Books
4. Online-Books Lawsuit Tests Limits of Libraries in Digital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