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
五谷豐登糧滿倉。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農民要豐收,也要增收,實現(xiàn)增收與豐收同步,才能持續(xù)激發(fā)農民種糧的內在動力。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在落實中央財政提前下達的2023年農業(yè)相關轉移支付的基礎上,要持續(xù)強化政策供給,精準發(fā)力,力爭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
今年受成本驅動、需求拉動以及全球糧價上漲等各種因素疊加影響,我國糧食價格整體上揚,小麥、玉米、大豆價格高位波動,水稻價格運行平穩(wěn),優(yōu)質優(yōu)價特征明顯,農民擇機擇時售糧,實現(xiàn)種糧收益最大化。但種糧成本持續(xù)攀升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攔路虎”。這是因為,在去年高糧價的刺激下,今年土地租金以及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價格大幅上漲,種糧成本隨之增加。加之今年糧食生產遭遇去年北方罕見秋雨秋汛、今年“南旱北澇”等極端天氣,雖然沒有帶來災害性后果,但一些農戶為抗災付出更多生產成本,種糧農戶收益空間進一步收窄。
種糧成本高、收益低,是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主要原因。針對農資價格上漲問題,今年在春耕、夏收和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中央財政先后三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fā)放一次性農資補貼資金400億元,大幅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實際上,為了確保農民種糧收益,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糧食生產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今年我國堅持并完善實施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并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完善大豆生產補貼政策,在國家發(fā)放大豆種植補貼、輪作補貼、大豆玉米復合種植補貼等各種補貼的基礎上,地方政府追加補貼,極大地調動和保護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糧食生產面臨市場波動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的挑戰(zhàn),投資越大,風險就會成倍放大。今年我國在繼續(xù)實施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的基礎上,實現(xiàn)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在主產區(qū)產糧大縣全覆蓋,還在黑龍江和內蒙古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夏秋季節(jié),一些地區(qū)因為“南旱北澇”天氣造成不同程度糧食減產,參加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的農戶,可以獲得高額保險理賠,實現(xiàn)了“旱澇保收”。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農戶只參加了保額較低的政策性農業(yè)保險,沒有參加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無法獲得高額保險理賠。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民對保險認識不足,擔心交了保費得不到保障;二是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自交保費比例高于傳統(tǒng)保險,農戶負擔過重;三是一些地方存在限制參保名額、基層服務專業(yè)性不高、“重保輕賠”等問題,影響農戶參保積極性。亟需加大農業(yè)保險宣傳力度,完善保險政策設計,降低農戶自交費比例,提高基層保險服務專業(yè)化水平,把好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讓農民獲得更好的收益,還需要在經營上下功夫。聚焦關鍵薄弱環(huán)節(jié),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為種糧農戶提供生產、烘干、收購、存儲和貿易等社會化服務,實現(xiàn)糧食規(guī)?;C械化、集約化生產,既可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實現(xiàn)降本增效,還可解決農民曬糧儲糧難和賣糧難的問題,避免糧食產后損耗,提高農戶種糧綜合收益。
冬耕不可失,努力勿安臥。當前正是小麥安全越冬前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農民忙著灌溉施肥。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要年年抓緊,絲毫不能松懈。要鼓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確保來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