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朱金權 白長英 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周翼 羅石芊
圖片由金陽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數(shù)千年前,一波古彝人自云南昭通首渡金沙江,從金陽進入大涼山。
1952年,在白云深處的天地壩,建起金陽縣城。小城漸漸長大,形如木船。70年來,金陽人在黨的領導下,發(fā)揚敢闖敢試、勇為天下先的“千年首渡”精神,乘風破浪,擺脫貧困,擎起“中國青花椒第一縣”和“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金陽,行進在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qū),打造“金沙瑤池·陽光花城”的新征途。
已經建好金陽百草坡旅游路
一座橋
從“望山跑死馬”到立體交通網(wǎng)絡格局
深山峽谷在文人眼中,或許是瑰麗的風景,但在金陽人眼里,那曾是隔斷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一道鴻溝。
1952年金陽建縣時,僅有三條古驛道聯(lián)通外界。“望山跑死馬”對金陽人來說,一點也不夸張。
1960年,金陽至昭覺的公路建成通車,結束金陽無公路歷史的同時,也開啟了金陽縣建橋修路的熱潮。
溜索,曾經是金陽人除了馬以外,最為熟悉的交通工具。今年67歲的孟太華曾是金陽縣原春江村支部書記,在他的記憶里,開溜索是那個年代最掙錢的方式之一。
到上世紀90年代,3條縣道先后通車,區(qū)鄉(xiāng)公路超過了100公里,橋梁在一步步代替溜索。
2018年9月1日,77座“溜索改橋”全部建成,四川結束“溜索時代”,十幾萬人僅靠溜索出行的歷史一去不返。金陽對坪村村支書楊富榮仍記得,溜索變橋后,好多人帶著一家老小感受“踩橋”的喜悅。
沒有人會想到,僅僅4年后,在金陽的土地上,竟出現(xiàn)了擁有“世界第一高墩”的金陽河三峽連心橋,從此天塹變通途。
“世界第一高墩”金陽河三峽連心橋
時至今日,在距離孟太華家不遠處,宜攀(沿江)與西昭兩條建設中的高速在此交匯,預計2024年宜攀高速通車,2025年西昭高速可完成建設,“一環(huán)兩縱三橫加水運”的立體交通網(wǎng)絡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建設中的沿江高速金陽段 賈巴爾且攝影
兩座城
從20多戶人家到“一環(huán)兩區(qū)六組團”新格局
1949年以前,在金陽境內的黑竹洛山腰一塊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0.35公里的臺地上,居住著20多戶人家,有一條季節(jié)性集市,這就是金陽縣城所在地天地壩鎮(zhèn)最初的模樣。
上世紀50年代初建縣以后,這里逐漸成為金陽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1953年11月,彝族女教師日史莫阿角創(chuàng)辦馬日足民族小學,1960年金陽縣初級中學成立后,她成為首任校長,1972年秋設第一個高中班。
同樣是在1972年,今年66歲的龍卜哈從村里走進縣城,從赤腳醫(yī)生變成了衛(wèi)生局工作人員。“那時候周圍都是農田。”龍卜哈還記得,1975年衛(wèi)生局修好辦公大樓,1976年就遇到了塌方。
1972年的金陽縣城 周學斌翻拍
龍卜哈喜歡攝影,從膠片機時代到數(shù)碼相機時代,再到2018年買了第一臺無人機。在他的鏡頭里,金陽縣城建起高樓、修起學校,一如嬰孩長到壯年。
如果從天上俯瞰,船一般的縣城,占滿了0.955平方公里的土地,6萬余人擠在這艘“船”上。
“再造一座城?!边@是金陽人迎接未來的方式,地點選在了金陽河對岸。
2012年規(guī)劃,2017年開工,“隨山就市,依山傍水,不搞大挖大填?!苯痍枏闹貞c和攀枝花兩座“山城”學到了經驗。
拔地而起的新城規(guī)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被金陽人稱為“金陽東區(qū)”。今年9月,金陽中學東區(qū)校區(qū)不僅迎來了第一批學生,也讓金陽告別了縣城沒有足球場的“尷尬”歷史。
一座橋連接著金陽新老縣城
從建縣時的5.96萬人到如今21萬人,從1953年僅有5名醫(yī)務人員的衛(wèi)生院到34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滿編運行,并擁有首個二甲醫(yī)院,從1953年第一條無線電報電路開通到所有行政村都有移動信號……歷經70載歲月洗禮,如今的金陽又有了新名字:“金沙瑤池·陽光花城”新金陽,要在大涼山南麓打造“一環(huán)兩區(qū)六組團”縣城新格局。
2011的金陽縣城衛(wèi)星圖 涼山州自然資源局供圖
2020的金陽縣城衛(wèi)星圖 國星宇航供圖
三棵樹
從8萬株花椒樹到“中國青花椒第一縣”
金陽地處大涼山深處,境內以山地為主。據(jù)金陽縣志記錄,1950年金陽縣糧食總產量僅540.5萬公斤。
1956年,“馬拉磨”開啟了金陽糧食加工的先河,算是最初意義上的工業(yè)。到1957年,金陽縣糧食總產量已增長到1275萬公斤,但工業(yè)總產值到1958年也僅有4萬元。
吃飽飯的金陽人,開始思考如何“靠山吃山”。此時,花椒進入大家的視野。
早在19世紀初,在金陽當時的燈廠、對坪一帶,曾出現(xiàn)過以椒換物形式的青花椒交易市場。上世紀50年代初,金陽保有8萬株花椒樹。
改革開放讓人們的生活富起來,對美食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川菜的靈魂,麻中帶香的花椒成為當?shù)刈钪耸挚蔁岬霓r產品,僅1979年至1983年,民眾栽種的花椒已達661萬株。1990年,金陽花椒產值就達到了558萬元。
靠花椒,家長給孩子交學費不用愁,讓越來越多的金陽孩子靠讀書改變了命運。金陽看好花椒的前途,1999年,成立“金陽縣花椒生產辦公室”,歷屆縣委、縣政府更是把青花椒產業(yè)作為富民興縣的支柱大力扶持,青花椒種植面積超過了100萬畝,成為“中國青花椒第一縣”,“金陽青花椒”香遍大江南北。
金陽青花椒 白里呷攝影
除青花椒外,金陽還將核桃和華山松納入“三棵樹”經濟體系,套種套養(yǎng)立體林業(yè)經濟。
70年來,金陽人創(chuàng)造的“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中國白魔芋特產之鄉(xiāng)”“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青花椒、白魔芋)質量安全示范區(qū)”等金字招牌愈發(fā)耀眼。
放眼未來,“金沙瑤池·陽光花城”新金陽計劃到2026年,地區(qū)生產總值突破60億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階段樹起示范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