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人形容一個人卑鄙無恥、毫無人性,常常冠以“禽獸”之名。
百度百科上解釋“禽獸不如”成語的由來,是依據(jù)《晉書·阮籍傳》所載:三國時期,魏國東平相阮籍治郡嚴明,法令清晰簡單,深受百姓的愛戴。一次聽說一個人殺了他的母親,他說殺父是禽獸的行為,殺母是連禽獸都不如。
禽獸仿佛成了壞的代名詞,殺父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也仿佛成了禽獸界正常的行為,真是冤哉枉哉,禽獸何辜,也躺著中槍。
禽獸是鳥類和獸類的統(tǒng)稱,代表了陸地上絕大多數(shù)的動物。動物的智商或許不如人類,但是情商及品格卻堪比人類中的翩翩君子。
動物不懂使用工具,不會發(fā)明創(chuàng)新,不知投機取巧,不如人類聰明睿智,但動物們懂得感恩報德,忠誠厚道,為了一飯之恩也會肝腦涂地,舍生忘死。動物們的感恩故事實在太多,比如銜環(huán)結(jié)草、隋侯明珠等,限于篇幅,無法一一列舉。
在這里,只能以跟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四種動物來比喻人類道德中基本的忠孝節(jié)義,雖然遺憾不能把更多地讓人感動的動物們報恩故事都納入進來,但也只能如此了。
牛
第一種是牛,勤勤勉勉,任勞任怨,俯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是為忠。
《閱微草堂外集》記載了一段牛斗盜的故事:
在河間以東四十里有一村莊名為護持寺村。村里有一位姓于的農(nóng)夫,家境小康。乾隆癸亥年,河間發(fā)生饑荒,養(yǎng)牛人由于無力喂養(yǎng),大多把牛賣到屠宰牲畜的市場。這兩頭牛也被賣給一戶屠夫,到了屠夫家的門口,哀鳴著伏在地上不肯向前。這位姓于的農(nóng)夫見后心中不忍,脫下身上穿的衣服換錢把兩頭牛贖出,忍著凍把它們牽回家。
一天夜里,這位農(nóng)夫外出。有幾個劫盜前來搶劫,揮動大斧破門,發(fā)出咚咚的聲音。當時家里只有婦女小孩,伏在枕頭上戰(zhàn)栗,只能聽天由命。忽然家里養(yǎng)的兩頭牛怒吼著跳了進來,用牛角與盜賊奮力搏斗。盜賊刀棍齊下,這兩頭牛卻越戰(zhàn)越勇,盜賊受傷后狼狽而去。
羊
第二種是羊,羊羔跪乳,就是為了感謝母親的哺育之恩,是為孝。
《同生錄二編》記載了一段羔臥刀的故事:
邠州有位姓安的屠夫,家里有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一天正準備宰殺母羊,把它綁在架子上。羊羔忽然兩條前腿彎曲向他下跪,兩眼淚流不止。安屠夫驚異了很久才回過神來,把刀放在地上,出去叫一個孩子幫忙一起宰殺。等他回來時發(fā)現(xiàn)刀不見了,原來是被羊羔用口銜著放在墻角的陰暗處,然后臥在上面。安屠夫找不到刀,開始懷疑是被鄰居偷走了,忽然又一轉(zhuǎn)身踢開羊羔,發(fā)現(xiàn)刀就壓在下面。此時他頓然醒悟,解下母羊,把它和羊羔一起送到寺廟放生。
馬
第三種是馬,馬常常與戰(zhàn)士一起沖鋒陷陣,無所畏懼,是為節(jié);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曾記載:“關公既歿,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獻與孫權(quán)。權(quán)即賜馬忠騎坐。其馬數(shù)日不食草料而死。”
赤兔馬在歸屬關公之前曾是呂布的坐騎。呂布是三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钡珔尾紱]有人品道德,三姓家奴,為榮華富貴而殺了義父丁原,為貂蟬美色而刺義父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jié)袁術而斬其婚使。赤兔馬雖是良駒,但只是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關公進曹營上馬金下馬銀,都未嘗拜謝曹操。但曹操賜予關公赤兔馬,關公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公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标P公對赤兔馬有知遇之恩,所以赤兔馬也死節(jié)報恩。
狗
第四種是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替主人看門守夜,義犬救主之類的故事時時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為義。
《圣師錄》中也記載一段犬負米的故事:
后晉時,楊光遠在青州城叛亂,朝廷派遣軍隊討伐。孫中舍住在被圍困的城中,家族中的親屬都在西州鄉(xiāng)下的別墅。當時城門久閉,所有的糧食都吃光了,全家人都發(fā)愁嘆息。此時家里養(yǎng)的狗,在孫中舍的身邊徘徊,若有所思。孫中舍就對它說:“你能為我回鄉(xiāng)下取米嗎?”這條狗聽了之后搖著尾巴,表示答應。到了晚上,孫中舍取來一個布袋,又寫了一封信,系在狗的背上。這條狗從城墻的水洞出去,到了他家的田莊就開始吠叫。田莊的人開門出來,認出了這條狗,取出書信看過后,讓它把米背回去。這樣過了幾個月,直到叛亂平息,城門重新開放,孫氏全家人靠這條狗才沒有挨餓,此后更加寵愛這條狗。幾年后這條狗死去,把它安葬在鄉(xiāng)下的別墅。后來孫中舍的孫子孫彭年,將此事告訴了龍圖閣學士趙師民,把它的事跡寫下來,刻在墓前的石碑上,名為《靈犬志》。
以上故事除赤兔馬報恩死節(jié)之外,其他都摘選自清代翰林徐謙所著的《物猶如此》,書名“物猶如此”,意為“動物尚且如此”,乃是希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夠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為天地的良心。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币馑际?,人與禽獸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那么一點點。這一點點差別,普通百姓有時就把它忘記了、丟棄了,而君子卻將它保存了下來舜明察天下事物內(nèi)在的原理,研究人之所以為人、人倫道德的意義,舜是按照忠孝節(jié)義的仁義道德去做,而不是故意硬要推行仁義之道體現(xiàn)自身的威權(quán)。
從這些可愛可欽可敬的動物身上,人們可以把動物自發(fā)的天然的忠孝節(jié)義行為作為一種學習的榜樣,來彌補道德行為上的缺失,學會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珍視友情,懂得信守承諾、知恩報恩,懂得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懂得與動物們和諧相處,與大自然共榮共存,懂得理解及分享為人處事的道理,行善積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