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民間節(jié)日中,春龍節(jié)不算起眼,但這一天的習俗活動很有趣。因為這個時節(jié),年慶剛剛結束,雨水逐漸多起來,田間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因而人們又稱它為春農節(jié)、農頭節(jié)、龍頭節(jié)。有農諺曰:“二月二,農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庇捎凇褒垺迸c“農”諧音,又有“二月二,龍?zhí)ь^”之說。這天,人們要早起煮面條、炸油糕,寓意“挑龍頭”“吃龍膽”,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春龍節(jié)傳說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視農桑,獎賞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帝御駕親耕,皇后娘娘送飯,后來的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周武王在位時期發(fā)揚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親耕一畝三分地。后來農人從這天起春耕,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著作《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龍。他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北國,冬眠動物開始復蘇,這就是二月二龍?zhí)ь^習俗的最早記載。后來明代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p>
龍?zhí)ь^是從驚蟄節(jié)和春社日發(fā)展而來的。驚蟄和春社是兩個古老的節(jié)日,特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驚蟄,歷史十分悠久,古人在每個節(jié)氣來臨的日子必定會有所表示??脊刨Y料表明,6000多年前,中原地區(qū)的人就已經有了春分、秋分等節(jié)氣的明確概念(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抖Y記·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薄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蔡墨語:“共工氏有子曰句尤,為后土……后土為社?!惫补な虾凸待埵莻髡f中四五千年以前的部落首領(“句龍”即勾龍)?!抖Y記》中說,人們把勾龍當做社神進行供奉、祭祀,說明漢族對社神的崇拜,最晚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舊時,每到二月二這天,許多村莊要舉行廟會,唱大戲、耍龍燈,熱鬧一番。二月初二早晨,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家家戶戶都往家里引龍,引龍的方式多種多樣。山東、河北、北京一些地方,人們一早打著燈籠到河邊或井里去打水,一路上還將麥糠、谷糠、草木灰等碎狀物呈線狀撒在地上,就算把龍引進家中了。之后要燒香、上供,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龍”。引龍之后,家家戶戶做面餅,稱為“龍鱗餅”,據說有了鱗,龍就不會受凍了。還有些地方要做面條,叫做“龍須面”,吃龍須面是為了讓龍健壯有力。總之,這一天的食物多以龍的某一部位為名,以取吉利。吃餃子叫“吃龍耳雜”,吃油炸糕叫“吃龍膽”,喝茶要喝“龍井茶”,連烙餅的動作也叫“龍翻身”。
二月二,一些害蟲也蘇醒了。人們在慶賀龍?zhí)ь^的同時,也流傳著一些抑制害蟲的習俗活動。
照房梁。沈大侔在《春風采風志》中說:“二月二日……又以祭余素燭,遍照壁間,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闭f的就是二月二這天,人們用春節(jié)祭祀剩下的蠟燭,點燃后照射墻壁和房梁的習俗。常常是邊照邊唱:“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币则屩鸷οx。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將要復蘇的害蟲被燭光照后,容易落下,然后消滅。照房梁,薰蟲兒,實際就是早春季節(jié)的一次大掃除。這一習俗活動在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有記述。
吃炒豆,也稱“咬蟲兒”。炒豆分鹽豆和糖豆兩種,炒鹽豆要先把大豆洗凈,再用鹽水煮泡幾分鐘,曬干后放在鍋里爆炒,這樣炒出的大豆顆顆裂口,吃起來酥脆不硬。炒糖豆也是先把大豆洗凈曬干,放在鍋里爆炒。大豆炒熟后即把紅糖或白糖拌入豆內,待糖融化后出鍋。這樣炒出的大豆外甜內香,酥脆可口。據說吃炒豆就是咬害蟲,使人畜莊稼不再受害蟲危害。這種習俗當然是無科學根據的,但卻寄托了人們的一種愿望。因此,二月二咬蟲兒的習俗就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直到現在仍盛行不衰。
有一幅年畫上就印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zhí)ь^,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道出了個中真諦。